2025 年 11 月 6 日至 7 日,“一带一路” 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在海南三亚盛大举行,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 36 个国家的应急管理部门以及 11 个国际组织的有关负责人和代表踊跃参与。会议以 “命运与共、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为主题,各方代表深入交流、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灾害风险不断攀升,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自然灾害不分国界,其影响却波及全球,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灾害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2023 年 11 月,由中国发起建立的 “一带一路” 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正式落地,为全球灾害防治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启了新篇章。
自该合作机制正式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全力推动其发展和完善。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合作机制组织架构已基本建成,并成功落地 14 项合作举措。通过实施千人培训计划,有效提升了参与国家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了救援能力。同时,立足救援实战,不断锤炼和提升应急救援的实战水平,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此外,聚焦科普宣传,积极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培育防灾减灾文化,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灾害防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多双边交流互鉴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各国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经验共享和相互学习。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实践。2025 年 3 月,缅甸发生 7.9 级强震,中国救援力量迅速驰援灾区,凭借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打通生命通道,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此次会议上,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联合部长梭温向所有伸出援手的国家,特别是中国表示衷心感谢,称赞各方的慷慨援助真切体现了睦邻友好精神和合作机制的共同愿景。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性挑战,马尔代夫国家灾害管理局局长希桑・哈桑深刻指出,灾害防范和气候适应是关乎本国存亡的必然之举。他高度肯定中国在区域预警网络、应急协调和技术共享方面的领导作用,认为携手合作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区域伙伴共建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未来的关键。
当前,多国正结合自身国情建设灾害管理体系,并积极探索创新。白俄罗斯注重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通过系统普及减灾知识,提升全民减灾意识和能力;吉尔吉斯斯坦推广脆弱性评估数字工具,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灾害风险评估的精准度和效率;科摩罗则着力构建蜂窝式警报发布系统,实现灾害信息的精准发布,确保民众能够及时获取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正如吉尔吉斯斯坦紧急情况部部长博别克・阿日克耶夫所言,合作机制有助于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从后果处置向风险管控的转变,这对于提升各国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未来合作方向,与会代表们展开了热烈讨论。阿日克耶夫主张进一步强化该机制作为全球合作网络的核心功能,聚焦灾害预防、气候适应与民生安全保障,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合作力度;老挝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部长坡赛・赛雅颂呼吁加强伙伴关系,加大韧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尼加拉瓜国家预防、减轻、应对灾害委员会联合主任肖奇尔特・科尔特斯表示,合作机制提供分享科学技术知识以及预警资源的平台,对于提升各国灾害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强化防灾减灾能力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 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次会议期间,合作机制实现扩容,7 国以成员身份、2 个国际组织以合作伙伴身份加入。截至目前,已有 34 个国家、3 个国际组织成为合作机制成员或合作伙伴,合作成果惠及五大洲 80 多个国家,为全球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司长来红州在会上表示,在合作框架下,具体项目正在逐步细化。未来,中国将聚焦应急技能提升、救援实战、科普宣传和交流互鉴四个方向,与合作机制的成员、合作伙伴加强协作,共同提升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水平,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力量。
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各国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领域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也为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灾害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 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将持续发展壮大,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